治理网暴,有共识更要有共治 天天精选
6月2日,网传武汉小学生校内被老师撞死事件中的学生妈妈杨女士,坠楼身
2023-06-05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6月2日,网传武汉小学生校内被老师撞死事件中的学生妈妈杨女士,坠楼身亡。之后,记者联系上了杨女士的同事吴女士,她向记者确认事情是真的,“整个公司都知道了,我们都很难过”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透露,孩子走后,孩子母亲一直沉浸在悲痛当中,后来又遭到了“网暴”。记者发现,网上有不少评价孩子妈妈事发当日衣着打扮的言论,还有一些网友对家属向学校讨说法的行为发表了不少评论。(6月3日《都市快报》)
近年来,因为网暴导致的悲剧,的确是越来越多,甚至可以说是“一场接着一场”。从寻亲被生母拉黑的刘学州到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抑郁去世的郑灵华,从因不堪“黑粉”网暴服农药自杀的“管管”再到此次因儿子去世穿着打扮依然很正式的母亲杨女士……尽管打击网暴早已达到社会共识的高度,删除、封禁网暴者的账号也早已成为习惯动作,但很遗憾的是,类似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网暴行为的发生,也未能让类似悲剧就此消失于江湖。
英国戏剧作家理查德·谢里丹在《造谣学校》中写道:“芥豆小事容易变成滔天流言,而对一个‘名声端庄’的女性来说,谣言往往更为致命,如同最强壮的身体,通常无法熬过一场热病。”这样的比喻,还是非常形象的。很多的网暴并不是针对具体的事情,而是站在道德的高度,身披道德卫士的衣服,然后对他人的言行进行指摘,而且因为隔着互联网、隔着屏幕,很多人都是肆无忌惮地当“键盘侠”,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严重后果,也是可想而知。甚至可以说,网暴就是赤裸裸的“二次伤害”。
当网暴发生后,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。因为,网暴是非理性的,只要一个人卷入热点事件、卷入一些是非判断里,就有可能成为受害者。缘于此,我们呼吁,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,这也早已是社会共识。遗憾的是,呼吁是呼吁,现实是现实,目前来看,这并没有完全从呼吁照进现实。一些“二次伤害”甚至是“次生危害”,还是时有发生,而一些人也是因此不堪重负,成为了无奈的牺牲品。此次的杨女士,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。
那么,就治理网暴而言,不仅需要事后的震慑,也需要事前的防范。在事后震慑上,除了普通的封禁账号外,法律也不断完善。今年4月,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》,其中就提出依法严惩“网络暴力”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相关犯罪。这样的法律善意,应该更好地从制度照进现实。而在事前防范上,技术升级、平台责任也应提上议程,对于一些敏感词汇、一些情绪表达,平台理应经过技术过滤或是加强人工审核,如此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网暴的可能性。网络非法外之地,但需要平台与监管部门共同发力。
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悲剧不能重复,也不应循环往复,那治理网暴,就应该彻底地从梦想照进现实,而这背后,个人、平台、监管部门以及整个社会,都应为此尽一份力。 (龙敏飞)